康雍乾三帝将清朝推向顶峰,其治国有何异同?从谥号便可略知一二
康乾盛世,真的盛世吗?祖孙三代接力跑,跑赢了天下,却跑输了时代。有人披荆斩棘,有人励精图治,有人坐享其成,却最终都逃不过历史的周期律。
康雍乾三帝,如何从开疆拓土到闭关锁国,如何从繁荣昌盛到危机四伏?这盛世背后,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患,又为后世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训?
这天下怎么才能坐得稳当?
清朝是满族人打进关内建立的,这在当时是个根本性的大问题。人家汉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,凭什么让你一个“外来户”来统治?根基不稳,是康熙接手时最大的挑战。
他爹顺治虽然进了北京城,但南边有南明,内部有鳌拜这样的大佬把持朝政,外面还有吴三桂那三个手握重兵、跟独立王国差不多的藩王。这江山,看着到手了,其实晃晃悠悠,一不小心就可能翻船。
康熙这小伙子确实厉害,8岁登基,14岁就干净利落地拿下鳌拜,把权力抓回了自己手里。
接着就是硬仗,“平三藩”,这场仗打了整整八年,非常艰难,但赢了,南方才算真正踏实。紧接着收复台湾,把郑成功的势力彻底摆平,设立台湾府,东南沿海稳了。
对北边的蒙古噶尔丹,康熙更是三次亲自带兵出征,把这个心腹大患给打服帖。同时,跟北边的沙俄也较量了两回,签了个《尼布楚条约》,把东段边界定了下来。军事上,把内内外外能闹事的刺头基本都给捋平了。
光靠拳头硬还不行,得让人心里服气。康熙挺聪明,他大力提倡儒家那套东西,开科取士,重用汉人知识分子,摆出学习先进文化、让老百姓歇口气的姿态。
为了加强皇权,他还设立了“南书房”,选些信得过的翰林官进去,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,直接参与机密事务。
他推行的“仁政”,核心就是对老百姓好一点,少收点税,让大家觉得跟着大清混日子还行。你看,一手硬,一手软,康熙花了老大的劲,总算是把这龙椅坐稳了,给大清挣下了几十年的太平。
到了雍正手里,大的风浪算是过去了。他爹把最硬的骨头都啃完了。雍正要做的,更多是在制度上把这个统治给焊牢实。
比如,他设立了“军机处”,这下子权力更集中了,皇帝说了算,效率也高了。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,他搞了个“改土归流”,把那些世袭的土司头领换掉,派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员去管,这一下子就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。
雍正没打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仗,但他这几招,是从根子上加固了国家的统一。 乾隆爷继位的时候,那真是接过了一个稳稳当当的好摊子。
他不用像爷爷那样南征北战来稳固统治,也不用像他爹那样大刀阔斧地改革来强化中央权力。对他来说,主要任务是“保持”和“发扬光大”。
当然,乾隆也不是吃闲饭的,他彻底平定了西北的准噶尔叛乱,把新疆那一大片地方牢牢纳入版图,设立伊犁将军,这算是他军事上的大功绩,也完成了康熙没干完的事。
在维护统一这方面,乾隆确实把清朝的疆域拓展到了极致,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。 总的来看,在“坐稳江山”这个问题上,康熙是打基础、定规矩,功劳最大。
雍正是在制度上加固、把权力抓得更紧。乾隆则是享受成果,并且在边疆上继续开拓,但也开始显露出过于自信、忽视外部变化的苗头。
国库里没钱了,这日子咋过?
打江山费钱,坐江山更费钱。清朝刚进关那会儿,仗打个没完,经济一塌糊涂,老百姓穷,国家也穷。康熙刚亲政那会儿,国库里真是没几个子儿。
为了恢复经济,康熙也想了不少办法,比如奖励开垦荒地,减免些税负,特别是宣布“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”,就是说以后新增加的人口不再加收人头税了。
这在当时是德政,老百姓负担轻了,人口也确实呼呼地往上涨,到了乾隆年间,全国人口突破了三亿大关,耕地面积也比康熙那会儿多了不少。
但问题也跟着来了。人口越来越多,可国家的税收总额没怎么跟着涨。而且,康熙晚年,对自己放松了,对底下人也宽容过头。这“仁政”搞得有点过火,就变成了放纵。
当官的贪污腐败成了风气,亏空国库是家常便饭。加上几个儿子争皇位(九子夺嫡),闹得他心烦意乱,也没精力去管这些烂账。
结果,等雍正接班的时候,面对的是一个表面繁荣,实际上国库空虚、财政快要玩不转的局面。
雍正一看,这可不行,家底都快被这帮蛀虫掏空了!他这人,是出了名的铁腕加实在。对着财政这个大窟窿,他下了狠手。一是清查亏空,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重臣元老,欠国家的钱,一分都不能少,必须追回来,逼得不少官员倾家荡产。
二是改革税制,搞了个“摊丁入亩”。这招厉害,以前按人头收税,穷人负担重,富人地多反而占便宜。现在把人头税摊到田地里去,按地多少收税。这样一来,有地的人多交税,没地或少地的穷人少交税,相对公平,也增加了国家的总税收,还堵住了地方官瞒报人口、隐瞒田地的漏洞。
三是“火耗归公”和发“养廉银”。以前地方官收税时,会额外收一笔叫“火耗”的钱(就是碎银子熔炼成大银锭时的损耗),这钱基本都进了官员自己的腰包。
雍正把这笔钱收归国家,然后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“养廉银”发给官员,名义上是给高工资让你廉洁。
雍正这几板斧下去,效果是立竿见影。没几年,国库就从空瘪变得充盈起来,财政状况大大好转。可以说,没有雍正这番“刮骨疗毒”,康熙晚年的那个“盛世”表象很可能就塌了,更别提后面的乾隆朝了。雍正在钱袋子上的贡献,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。
乾隆皇帝运气是真好,接手的是一个被他爹收拾得利利索索、钱粮满仓的家业。兜里有钱,腰杆就硬。乾隆能搞“十全武功”,能六次下江南摆排场,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雍正攒下的老本。
在他执政的前期,国家的经济确实达到了顶峰,农业发达,手工业也兴旺,国内贸易活跃,对外贸易也还行,外国买中国的茶叶、丝绸、瓷器,大量白银哗哗地流进中国。
但是,花钱如流水惯了,再加上乾隆后期也开始好大喜功,讲排场,吏治又松了,特别是宠信和珅这种巨贪,国家的钱又开始被大量地糟蹋和侵吞。
等到乾隆退位,嘉庆皇帝接班的时候,国库虽然还没惨到雍正刚上位时那样,但也已经捉襟见肘,危机四伏了。钱这个东西,来得不容易,去得可真快啊。
而且,繁荣背后还有个大问题一直没解决,就是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地主官僚手里,好多农民没了地,日子过得苦哈哈,贫富差距越来越大,这也给后来的动乱埋下了种子。
这帮当官的,怎么才能管得住?
皇帝再圣明,国家大事也得靠底下那帮当官的去办。这支队伍要是带不好,再好的政策也落不了地,甚至还会被他们念歪了经。
怎么管好这庞大的官僚队伍,不让他们贪污腐败、拉帮结派、欺上瞒下,是每个皇帝都头疼的事。
康熙早期对整顿吏治还是挺上心的。他亲自下去视察,了解民情,也办过一些贪官。他还搞了个密折制度,让一些信得过的小官直接给他打小报告,监督其他人。
但是,康熙这个人,“仁”心太重,尤其到了晚年,对官员太宽纵。有些事他心里明镜似的,就是不愿意或者没力气去深究,总想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。结果,官场风气越来越坏,贪污腐败越来越厉害,还搞起了小团体,互相攻击。
雍正一上台,对官场这些乌七八糟的事看得透透的。他爹留下的这个局面,非下猛药不能治。雍正的风格就是“严”和“快”。
他大力整顿吏治,设立专门机构清查钱粮亏空,对贪官污吏是真下狠手,抄家、杀头是常有的事。
他还把密折制度用得更广,让更多中下层官员能直接向他汇报,这样他对官场的掌控力大大加强。
雍正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官场风气确实干净了不少,办事效率也高了。当官的个个提心吊胆,不敢再那么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、磨洋工了。
但是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这种高压政策也让官场变得人人自危,互相猜忌。好多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,就啥也不敢干了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,甚至互相告黑状、罗织罪名。整个官场死气沉沉,缺了点儿活力和担当。
乾隆刚上台时,吸取了爷爷康熙晚年太松、雍正又太严的教训,想在宽严之间寻求平衡。他一方面继续惩治贪官,另一方面也希望君臣关系更加和谐。在执政的前中期,政治还算比较清明。
然而,时间久了,尤其到了晚年,乾隆开始自认为功绩卓著,变得有些自满,听不进不同意见。他对官员的约束也逐渐放松,自己又喜好享受,这就给了和珅这样的人可乘之机。
和珅当权二十多年,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,贪腐问题比康熙晚年还要严重。从励精图治到放任自流,乾隆朝的吏治可谓经历了一个过山车般的变化。
而且,文化上也有两面性。一方面,康乾时期确实出了不少好东西,学术上有乾嘉学派搞考据,文学上有《红楼梦》、《儒林外史》这样的大作,戏曲里京剧也慢慢成型了。
乾隆还组织编了《四库全书》,把古代的书籍好好整理保存了一遍,这是个大功劳。但另一方面,为了控制思想,搞的“文字狱”也特别厉害。
从康熙的“明史案”、“南山集案”,到雍正的“吕留良案”,再到乾隆时期更是家常便饭,读书人写东西说句话都得小心翼翼,生怕哪句不对惹来杀身之祸,甚至株连九族。
这种做法,虽然巩固了统治,但也把人的思想给箍死了,创新精神没了,文化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。
盛世的顶峰,也是衰落的开始
俗话说,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。康乾盛世再辉煌,也逃不过这个规律。到了乾隆后期,盛世的光环就开始褪色了,各种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,清朝开始走下坡路。
首先就是人太多了。前面说了,人口涨到三亿多,可地就那么多,开荒也总有个限度。结果就是人均耕地越来越少,好多人没地种,吃不饱饭。
有个叫洪亮吉的学者当时就看出来了,说人口增长太快,土地财富跟不上,迟早要出大问题。这确实是后来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其次是官场腐败到了极点。乾隆晚年,和珅那样的巨贪当道,上梁不正下梁歪,整个官场从上到下烂透了。
官员们想的不是怎么为国为民,而是怎么捞钱、怎么保官位。这不仅掏空了国库,更败坏了人心,动摇了统治的根基。
再加上闭关锁国带来的恶果。自己关起门来做“天朝大梦”,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,或者知道了也不当回事。结果,等西方列强真打上门来的时候,才发现人家船坚炮利,自己根本不是对手。
回头看这康雍乾一百多年,确实是清朝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。政治稳定,国家统一,疆域辽阔,经济也一度繁荣,文化上也有不少成果。
这三位皇帝,康熙打基础、开局面,雍正搞改革、强中枢,乾隆推向顶峰、但也埋下隐患,他们各自都为这个“盛世”出了大力,也各有各的局限性。
